【中央新影】守住水土“生命线” ▏《美丽家园》栏目播出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2-10-26 浏览次数:
【中央新影】守住水土“生命线” ▏《美丽家园》栏目播出来源:中央新影
播出平台 中央新影发现之旅频道 播出栏目 《美丽家园》栏目
守住水土“生命线” 本期《美丽家园》走进甘肃省,拍摄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的成效,寻访那些在水土保持战线上的工作者,感知他们的责任与担当 ,聆听当地乡村振兴的脉动新声。 
甘肃酷似一柄玉如意,镶嵌在祖国西北大地上,她几乎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以外所有的地形地貌。在漫长的岁月中,甘肃这块宝藏之地,却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作为国家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甘肃省始终将水土保持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江河治理的重要措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有效手段。为此,甘肃水保工作者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和对甘肃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科学地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为建设大美甘肃提供了稳定的水土资源保障。 
平凉市的庄浪县——中国梯田化模范县,这里的梯田建设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60多年来,正是几代水保人和千百万群众汗水的浇灌和生命的夯筑,才有了眼前浓墨重彩的诗意画卷。 
如练似带,层层叠叠的梯田,是庄浪人雕刻在大地上的田野杰作,它让曾经的荒山旱地,变成了物阜民丰的人间乐土。不仅是庄浪,如今在甘肃各地,从黄土高坡到沟壑山峁,只要有昔日水土流失的地方,就能看见高低错落,如斧雕刀刻般的壮观梯田。 
陇西县素有“天下药仓,西北药都”之称,其中药材发展历史源远流长。近年来,当地依托“梯田+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科学规划建设中药材基地,提升水土保持项目综合效益的同时,也让百姓的收入节节高升。 
位于庆阳市西北部的环县,境内大部分的耕地为坡地。为了彻底根治这个问题,环县人坚持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中心,以坡改梯工程为重点,并配套完成了水保林、田间道路和排灌沟渠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了完整的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体系。 
如今,分布在环县各地大大小小的梯田,宛如一道道绿色长廊,跟随山势蜿蜒远去,人行其上,如登天阶。 
为保护黄土大塬,减少泥沙入河,近年来,庆阳市启动实施了以“塬面径流调控、沟头沟岸加固防护、坡面植被恢复、沟道水沙集蓄”四道防线治理模式的固沟保塬工程,其中淤地坝为主的沟道治理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淤地坝作为水保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实现了生态防护屏障的作用,同时也给当地农民带来了一定收益,不少农民利用这些淤地坝拦截的水土资源发展种养业和旅游业,取得了较好的收益。如今,甘肃省正在积极探索淤地坝变水源、变道路、变农田、变水沟“四变”改革,着力打造一批样板工程和亮点工程。 
罗玉沟流域是渭河流域藉河水系的一级支流,属于甘青宁山地丘陵沟壑区宁南陇东丘陵沟壑蓄水保土区。流域内林果资源丰富,是天水市重要的优质果品生产基地,近年来,当地以水保项目建设为契机,把大樱桃列为重点发展产业,建成了“梁峁防护林体系+沟道治理+梯田+大樱桃产业基地高效开发”的高标准示范小流域。尤其是面积达12230 亩的万亩优质樱桃园,更是寄托了果农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 
南塬乡张河西村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北部,因其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特别适合油桃的种植。近年来,水保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依托经果林的种植,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美丽乡村。 
水土保持利国利民,尤其在国家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构建“政府组织、水利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水土保持工作格局,改善乡村人居生态环境,打出强村富民的组合拳,是以水保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探索。 
近年来,水保工作者以高标准示范小流域为抓手,协同相关部门对整个花桥村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改善村庄人居环境,景观小品设计,将花桥村打造成一个原生态的旅游度假景区。如今漫步花桥村,小桥流水、白墙红檐的新民居,错落有致地坐落在青山绿水间,便有了人在画中游,情随景中生的意境。 
两当县是甘肃省工农武装斗争第一枪“两当兵变”、红军入甘第一站的发生地,也是甘肃省第一支红军队伍的诞生地,有着鲜明的革命底色。在高标准小流域打造过程中,水保工作者不断擦亮两当红色坐标,书写出红色两当的绿色变迁。 
如今的两当县,以两当兵变红色革命文化园区为重点,依托两当河,将绿色旅游生态长廊逶迤百里,既有了历史文化的厚重感,也焕发出了红绿融合的勃勃生机。 
这里是甘南藏区,一个至今不被世人惊扰的角落,每一座山和每一条溪水,都保持着原始古朴的模样。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的舟曲县,素有“藏乡江南”之美誉, 既雄浑大气,又灵秀温婉,被誉为散落在甘南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舟曲县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聚集各方要素培育五无甘南,美丽舟曲的旅游新体验,作为参与其中的一份子,水保工作者依景而建,在高标准示范小流域建设的基础上,绘就了底色更靓、成色更足的舟曲颜值。 
卓尼县喀尔钦镇大族台子村是一座游牧民定居形成的藏族村落,为了彻底解决困扰村民多年的排洪难题,当地水保部门组织实施了喀尔钦镇大族项目区流域治理工程,营造水保林、修建排洪渠、新建沟头防护等,将原排洪沟里里外外换上了新衣,显著提高了排洪抗险能力,也让水土流失对土地的侵蚀破坏得到了根本改观。通过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不仅有效防治了当地的水土流失,更为打造五无甘南、创建十有家园,加快建设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贡献了水保力量。 
在甘肃,水土保持工作已经发挥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特别是小流域综合治理、梯田、淤地坝、塬面保护等项目建设的逐步推进,改善了人居生态环境,获得了百姓的认可。这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水保人的全盘谋划,以“跳出水保干水保”的思维履行水土保持职责,使水土保持工作更加贴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将水保工程建设与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美丽乡村等有机结合,从而积极践行了“大水保”理念、一盘棋思维,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效贡献了力量。 
治一方水土,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美一方家园,勤劳智慧的水保工作者们,以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为画布,描绘出了甘肃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他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筑牢了黄河上游乃至国家西部生态安全的屏障,让这座昔日的天下苦甲之地,吹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水土保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未来,甘肃省的水土保持与生态保护的持久战还将继续,默默坚守的水保人必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