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强化水文技术支撑 推动甘肃水利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水利报 发布时间:2022-12-08 浏览次数:

陈吉平(甘肃省水文站党委书记、站长) 
流量测验甘肃省水文站供图 善为国者先治水,水利兴则天下定。兴水利、除水害、保生态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除害兴利,首要任务是了解水的特性,探索水情趋势和变化规律。因此,作为水利发展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水文以其测报、调查、分析、评价等功能的发挥,为防汛抗旱、水工程建设管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河湖管理乃至农业、交通、自然资源、城市建设等涉水领域提供基础信息和技术支撑。 甘肃地形狭长,东南西北跨度大(东西跨度1480公里、南北跨度1132公里) ,分属长江、黄河和西北内陆河三大流域,集水面积在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590条,江河分布和水文水资源情势南北相差悬殊,掌握全省水文特征需要做好水文工作;甘肃土地总面积42.59万平方公里,地貌形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降水分布不均,河川径流季节性变化明显,汛期水星集中,干旱、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交织频发,防汛抗旱、 防灾减灾任务十分繁重,做好水文工作紧迫且重要;甘肃水资源总体偏少,地域、季节分不均,用水结构不尽合理,开发利用程度不均衡,部分地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问题较为突出,强化水文工作是将水资源作为刚性约束,严格水资源管理、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的客观需要。甘肃是黄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河湖生态环境问题长期积累突显。加强江河湖泊湿地的保护、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做好水文工作。.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对表对标甘肃水利高质量发展对水文提出的任务要求,必须牢牢把握水文现代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这一工作定位,加快推进甘肃水文现代化建设,强化水文技术性支撑作用。实现甘肃水文高质量发展,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设科学合理的站网体系,构建技术先进的监测体系,建立智能高效的服务体系,健全系统全面的管理体系,培养-大批高层次水文人才,提供更多更快更全更精准的水文监测预报和调查评价服务产品,推动甘肃水利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强化水文支撑、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建设布局合理、 功能齐全的水文站网体系。 水文站网是在一定地区、 按一定原则、用适当数量的各类水文测站,构成的水文资料收集系统,具体由流量站、水位站、泥沙站、雨量站、蒸发站、水质站、地下水站、实验站、专用站等各类站点构成。科学布设站网,确保基本的站网密度,依靠站点间的协调配合和站网整体功能的发挥,就能通过有限站点的有限观测,满足区域对水文资料的需求。 当前甘肃水文站网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站网密度无法满足业务需求。一些流域面积在50平方千米以上且有防洪任务的河流存在监测空白,重要湖泊、 大中型水库、跨行政区界和重要控制断面水文站网建设不完善, 地下水监测站网不足、城市水文监测存在空白,不能有效满足水资源监测和河湖长制及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需求。 建设覆盖全面、功能齐全、精准高效的高质量现代化水文站网显得尤为紧迫重。- -方面,在较为系统全面地对甘肃省境内水文站网进行梳理、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特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加快编制《甘肃省水文站网优化调整方案》, 确认各类水文站网的功能和测验项目,填漏洞、补短板,更好地发挥水文基础性工作对全省水利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另一面,抓好水文现代化前期工作,以“十四五”规划项目为基础,积极谋划提升甘肃水文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自动化水平。中《国家基本水文站提档升级改造》(概算投资6224万元)投资计划已下达,正在有序推进《黄河干流以及湟水水文监测实施方案》《甘肃 省中小河流重点洪水易发区和大江大河水文监测补充工程》《甘肃智慧水文》 等项目, 设计投资2.6亿元。后期还将谋划更多项目, 补充建设行政区界水资源监测站网、地下水监测站网,建成统筹流域与区域、地表与地下、水量与水质相结合,覆盖重要防御对象、水资源来源区、行政区界等重要节点的甘肃水文站网监测体系,从根本上提升甘肃水文基础设施和现代化测报能力。 强化水文支撑,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技术先进、机动灵活的水文测报体系。 甘肃水文现有站点除水位和降水项目基本实现自动监测外,流量、泥沙、水温、蒸发、冰情等项目仍采用人工监测,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低,时效性差。根据水文测报方式改革的要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甘肃水文以“及时、准确、高效”的自动化测报为目标,坚持驻测、巡测、水文调查和应急监测相结合,开展“一站一策”“一区一测”分析研究,大力推进测验方式改革、国家基本水文站提档升级等,提高水文测站巡测比例,配备应用侧扫雷达、全自动缆道测流自动发器等自动化程度高的测验仪器,实施水文要素自动化监测,不断提高常规监测、自动监测和应急监测的能力,推动传统的固定站点和断面为主的监测模式向“点、线、面”并行覆盖,建立遥感、雷达、无人机、视频等“空天地”一体化多手段的立体监测体系。 水文测报,测是基础、报是关键。围绕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应用现代技术构建水文情报预报业务系统与服务平台,配备移动通信、有线传输、北斗等不同信道的通信设备,确保水情信息传输方式的多样性、可靠性;坚持短、中、长期预报相结合,预报信息与水工程调度运行信息集成耦合,推进水文预报预警自动化、预报调度-体化;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反演分析、对重要河湖洪水过程的模拟推演和数字化场景构建, 进行水文预报、参数识别和预警发布,不断提高预报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强化水文支撑,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建 立智能高效、方便快捷的水文服务体系。 水文服务是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和水文事业的根本要求。水文工作必须充分把握立足水利、面向社会的工作定位,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丰富服务产品,实现由数据服务型向成果服务型转变。要全面加快甘肃水文大数据建设,构建水文监测资料目录服务,形成统-的水文监测资料存储管理体系,提升水文数据的归集、存储、交换和处理能力。进-步加强水文数据的深加工,在对现有的海量水文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将水文信息转化成可供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直接使用的水文分析成果。围绕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构建水资源动态分析评价预警系统,提供水文分析,提高水资源评价论证自动化水平,开展水资源动态变化预测分析,实现不同时空尺度的水资源分布、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分析评价。同时加强与环保、交通、气象等相关行业部门的交流合作,以提供水文分析论证评价成果、开展技术咨询等形式,为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以及科研、勘测、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等,提供优质可靠的数字化产品服务。 强化水文支撑, 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健全配套合理、支撑有力的运行管理体系。 水文运行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管理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建设、投入机制、文化建设等方面。水文运行管理体系的健全以机构及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以以才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构建长效稳定的投入机制为保障。 其中水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原则上与水文监测改革相协调适应,积极探索水文管理模式改革,强化以巡测为主的“中心站点(巡测基地) +X"模式,多个地州市重点提升2至4个中心站或巡测基地,辐射管理周边站点及断面,中心站以外的其余站点则着力加强自动化,降低驻测比例,逐步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水文监测服务体系,发挥水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甘肃水文已经着手开展水文干部能力提升,计划用5年的时间,建立完善水文从业资格体系和培训体系。通过联合办学办班、创建学习实践地、举勒技能大赛、 引进人才特聘专家制度等,发挥高层次人才引领作用,推行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建立多层次、 方位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基层水文职工的培训培养力度,适应水文现代化需要。 今后,甘肃水文将继续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发挥“耶尖兵”作用,努力建成与甘肃水利和经济社会相协调、相匹配的现代化水文, 强化技术性支撑、推动高质发展,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作出水文贡献。
|